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在正常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ADR必须是与药物相关且非故意过量使用的不良事件。
正常剂量下发生(区别于药物过量或滥用)。
与用药目的无关(如服用降压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可能发生在任何药物上(包括中药、生物制剂等)。
A型反应(Augmented,剂量相关型)
最常见(约占70%-80%),与药物药理作用相关,可预测。
例子:阿司匹林导致胃出血(抗血小板作用)、胰岛素引起低血糖。
B型反应(Bizarre,特异质型)
罕见,与药物药理作用无关,难以预测,通常与个体遗传因素相关。
例子:青霉素过敏(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卡马西平导致的Stevens-Johnson综合征(HLA-B*1502基因相关)。
C型反应(Chronic,长期用药型)
长期用药导致,如激素类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
D型反应(Delayed,迟发型)
用药后较长时间出现,如化疗药物导致的继发肿瘤。
E型反应(End of use,停药型)
突然停药引起,如β受体阻滞剂停药后反跳性高血压。
轻度ADR:可自行缓解(如皮疹、轻微头痛)。
中度ADR:需要医疗干预(如肝功能异常、中度过敏)。
重度ADR:危及生命或导致住院(如过敏性休克、肝衰竭)。
常见(≥1%):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不适。
偶见(0.1%~1%):如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痛。
罕见(≤0.1%):如氯氮平导致的粒细胞缺乏症。
自发报告系统(如FDA的FAERS、中国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医院集中监测(重点科室如ICU、肿瘤科)
大数据分析(利用电子病历、医保数据库挖掘ADR信号)
发现ADR(医生、药师、患者均可报告)。
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需包括患者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
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NMPA)。
合理用药:遵循指南,避免超说明书用药。
个体化治疗:考虑基因差异(如华法林剂量与CYP2C9基因型相关)。
用药前评估:询问过敏史、肝肾功能。
用药后监测:如使用抗结核药时定期检查肝功能。
药物 | 不良反应 | 机制 |
---|---|---|
青霉素 | 过敏性休克 | 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
他汀类 | 横纹肌溶解 | 肌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 |
对乙酰氨基酚 | 肝坏死 | 代谢产物NAPQI蓄积(过量时) |
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不可忽视的风险,但通过科学分类、主动监测和合理用药,可大幅降低其危害。医务人员应提高ADR识别能力,患者也需警惕异常症状并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