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试验中,质控(Quality Control, QC)的比例和频次设置需基于风险导向原则,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确保数据质量和受试者权益。
关键数据(如主要疗效指标、安全性事件):建议 100%核查(如SAE报告、主要终点指标)。
非关键数据:可按 10%~30% 随机抽查(如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
高风险环节(如随机化、盲法管理):100%核查。
初期(启动阶段):提高比例(如30%~50%),确保流程稳定。
中期(数据稳定后):可降低至10%~20%。
发现系统性问题时:立即扩大至100%核查。
按中心分层:对入组受试者多的中心提高抽查比例。
按研究者分层:对新授权研究者或既往差错率高的研究者增加核查。
中心化监查(Remote Monitoring):
高风险试验(如III期、创新药):至少 每月1次。
低风险试验(如生物等效性):每季度1次。
现场监查(On-site Monitoring):
关键阶段(如首例受试者入组、数据库锁定前):必须现场核查。
常规阶段:每3~6个月1次(根据入组速度调整)。
以下情况需立即启动质控:
发现数据矛盾(如AE未记录在CRF中)。
受试者退出率异常升高。
稽查(Audit)或监管检查前的预核查。
源数据核查(SDV):
比例:通常20%~100%(ICH E6 R2建议至少部分SDV)。
频次:与监查访视同步(如每次现场监查时抽查)。
电子数据质控(eQC):
自动逻辑核查:实时(如EDC系统设置必填项、范围校验)。
人工复核:每日/每周对系统警报进行排查。
ICH-GCP E6(R2):
强调风险导向的监查策略,无需100% SDV,但需覆盖关键数据。
FDA《A Risk-Based Approach to Monitoring》:
建议动态调整监查频率,优先关注高风险中心和环节。
NMPA《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要求制定书面质控计划,明确比例和频次。
环节 | 质控比例 | 频次 | 方法 |
---|---|---|---|
知情同意 | 100% | 每例入组后7天内 | 现场核查文件 |
主要疗效指标 | 100% | 每月1次 | SDV+EDC逻辑检查 |
实验室数据 | 20% | 每季度1次 | 随机抽样复核 |
SAE报告 | 100% | 实时(24小时内) | 医学与数据团队双审核 |
灵活性:根据试验进展、中心表现动态调整。
文档化:质控结果需记录在监查报告或QC日志中,留存备查。
团队培训:确保所有研究人员理解质控标准(如方案偏离的定义)。
通过科学设置比例和频次,可平衡资源投入与数据质量,最终保障试验合规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