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用药核查:临床试验中不容有失的“侦察术”

作者:精驰医疗 来源:北京精驰 发布时间:2025/10/24 9:58:01

在临床试验的交付培训中,我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对合并用药的核查,是衡量一个研究中心数据质量与研究者责任心的试金石。

它绝非一句“您最近还在吃其他药吗?”这样轻描淡写的询问。漏报一颗感冒药、一味中药,都可能成为疗效误判或安全性事件归因的“隐形地雷”,最终危及整个试验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那么,如何构建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确保合并用药无一遗漏?这需要一套结合了流程、工具与思维的系统性“侦察术”。

核心理念:怀疑不如验证,口说无凭,记录为证

核查合并用药的核心原则是:不轻信受试者的记忆,不依赖单一的询问方式,用多重手段进行交叉验证。 其标准流程,应始于全面询问,终于原始记录,如下图所示:


系统性核查“四步法”

第一步:多维问询——超越“是”与“否”的提问艺术

  • 开放式提问(基础):

    • “除了研究药物,您还用过正在用其他任何药物吗?”(注意时间范围)

  • 封闭式清单提问(关键补充):

    • 提供常见药物类别清单(如降压药、降糖药、止痛药、维生素、中药/保健品等),逐项询问:“请帮我确认一下,这些您有在用的吗?” 人类的记忆对“识别”比“回忆”更敏感。

  • 情景化引导(深度挖掘):

    • “您最近因为感冒、头疼、胃不舒服或其他任何问题,去药店买过药或去医院开过药吗?”

    • “您是否定期服用任何保健品、维生素、中药汤剂或药酒?”

    • “您最近有没有接种过任何疫苗?”

第二步:工具辅助——让信息收集标准化

  • 受试者日记卡:要求受试者将每次服用的任何非研究药物(包括偶尔使用的),实时记录在日记卡上。这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之一。

  • 药物图片库:准备一个包含当地常见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外包装的图册,帮助受试者,尤其是老年受试者进行识别。

第三步:系统与人工的双重核查

  • 医院HIS/LIS系统核查(黄金标准):这是最有效、最客观的方法。

    • 操作:获得受试者授权后,由授权的研究人员登录医院信息系统,直接核查受试者在本院所有门诊和住院的处方记录、化验检查记录

    • 优势:能发现受试者可能遗忘或认为“不重要”的用药(如偶尔配的安眠药、外用药膏等)。

  • 研究护士/CRC的“望闻问切”

    • 查看药柜/床头柜:在家庭访视或住院查房时,礼貌性地观察受试者生活环境中有无其他药物。

    • 核对随身物品:在中心访视时,留意受试者包内有无其他药品。

第四步:记录与溯源——完成证据链的闭环

  • 记录在原始病历:将所有询问到的、核查到的合并用药,详细地记录于受试者的原始病历中。包括药品名、剂量、用法、起止时间。

  • 记录在CRF:根据原始病历,准确填写至eCRF的合并用药页面。

  • 记录用药原因:注明使用该合并用药的原因,这对于判断是否属于方案禁止用药至关重要。

超越技术:培养研究团队的“侦探思维”

  • 强化知情同意:在知情过程中,就要向受试者极度强调报告所有用药的极端重要性,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因。

  • 建立团队文化:让每一位团队成员(PI、Sub-I、研究护士、CRC)都成为合并用药的“侦察兵”,将核查意识融入每一次与受试者的互动中。

  • 对待受试者的态度:营造一个非批判性的环境。让受试者明白,报告合并用药不会受到指责,而是帮助研究的重要行为。态度决定受试者的坦诚度。

结语
核查合并用药,是一项融合了沟通技巧、核查工具、系统权限和严谨记录的综合能力。它考验的不仅是研究团队的细心,更是对GCP原则——“源数据准确、可靠”的深刻理解和执行力。

将每一次核查,都视为对受试者安全和数据质量的一次庄严守护。这份严谨,正是专业度的最高体现。


关于我
精驰医疗GCP,一名专注于临床试验数据质量与合规管理的交付讲师。我致力于将每一个数据收集环节,从“做了吗”提升到“做到极致了吗”的层面进行剖析与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