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态审核,也叫盲审,是指在临床试验数据库锁定之前,由申办方、统计学专家、主要研究者等核心成员共同参与的一次会议。最关键的特点是:所有与会者仍然处于“盲态”,即不知道任何受试者所属的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其目的是在揭盲之前,最终审查和确认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并正式确定将要采用的统计分析计划。
想象一下,如果研究人员知道了谁用真药、谁用安慰剂,他们可能会(哪怕是无意识地)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试验药物的决定。盲态审核就是为了彻底杜绝这种可能性,主要目的有:
保护盲法,确保公正性:这是最核心的目的。在不知道分组情况的前提下,所有关于数据处理的决策都是基于临床和科学标准,而非分组结果,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为偏倚。
最终确认统计分析计划:在审核会上,会基于实际收集到的数据,对事先拟定的统计分析计划进行最后的确认和细微调整。例如,如何定义离群值、如何处理缺失数据、是否需要调整协变量等。所有这些决定都必须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做出。
审核数据的一致性及合理性:对所有数据(特别是主要和次要疗效指标、关键安全性数据)进行最终的质控,确保没有逻辑错误和重大缺失。
生成无可争议的“冻结”分析数据库:盲态审核结束后,与会者会共同签署“盲态审核报告”,随后数据库将被正式“锁定”。锁定后的数据库就像相机按下快门,不能再做任何更改,将直接用于后续的统计分析。这个过程确保了分析结果的透明和可追溯性。
通常发生在一个临床试验的所有受试者完成观察、病例报告表(CRF)数据均已录入数据库并经过数据管理部门的初步清理之后。
会前准备:数据管理部门会准备一系列“盲态审核报告”,这些报告列出了所有数据疑问、缺失值、异常值等,但报告中的所有数据均以受试者编号标识,绝不包含分组信息。
召开会议:由主要研究者、申办方项目负责人、统计师、数据管理员等关键人员参加会议。
审核与决策:与会者共同审查报告中的每一项内容,并基于既定的科学原则做出决策,例如:
某个异常的血浆浓度值是否应视为离群值并排除在分析之外?
某个受试者的主要终点数据缺失,该如何处理?(如,使用最后一次观测值结转法?)
是否需要对某些协变量进行调整?
锁定数据库:所有决策达成一致后,数据库将根据这些决策进行最终的更新,随后被锁定。统计师在获得数据库权限后,才能进行揭盲和统计分析。
可以把盲态审核比作一场重要的考试结束后、在阅卷老师知道考生姓名和答案之前举行的“阅卷准备会”:
老师们会先共同讨论:“评判标准是什么?填空题拼写错误扣不扣分?作文的评分细则最后再确认一下?”
所有这些关于“如何批改”的规则,都是在不知道“这张卷子是学霸的还是学渣的”的情况下定下来的。
规则定好后,考卷被密封装订,再分给老师批改。这样就保证了评分的绝对公正。
在这里,“考试”就是临床试验,“考生姓名”就是分组信息(A组/B组),“阅卷规则”就是统计分析计划。盲态审核就是制定“阅卷规则”的关键会议。
特性 | 盲态审核 |
---|---|
核心 | 在未知分组情况下对数据和统计计划进行最终审核 |
时机 | 数据清理完成后,数据库锁定之前 |
参与方 | 研究者、申办方、统计师、数据管理员 |
目的 | 减少偏倚,最终确定分析计划,确保结果科学公正 |
结果 | 数据库锁定,后续进行揭盲和统计分析 |
因此,盲态审核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维护试验科学诚信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