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项目立项是开展临床研究的关键步骤,流程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的协作。
研究选题与科学依据
基于临床需求或药物/器械的临床前研究数据,明确研究目的、科学假设和创新性。
查阅文献和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如ClinicalTrials.gov),避免重复研究。
合作方确认
申办方(药企/CRO)、研究者(PI)、临床试验机构(医院)达成合作意向。
确定牵头单位(多中心试验时)和各中心分工。
提交初步材料
向机构伦理委员会(IRB/IEC)提交《临床试验方案》(草案)、研究者手册(IB)、知情同意书(ICF)等。
部分机构需先通过科学委员会(如机构学术委员会)的可行性评估。
伦理审批
伦理委员会审查研究风险-受益比、受试者保护措施等,批准后颁发《伦理批件》。
提交立项材料
向临床试验机构(医院)提交正式立项申请,材料通常包括:
立项申请表
研究方案(终版)
伦理批件
研究者资质文件(CV、GCP证书)
申办方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
药物/器械资料(非临床/临床研究摘要、质检报告等)
形式审查与立项会
机构办公室审核材料完整性,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审(如经费预算、资源可行性)。
通过后签发《立项通知书》。
协议谈判
申办方、医院、CRO等多方协商《临床试验合同》,内容涵盖:
经费预算(受试者检查费、研究人员劳务费、机构管理费等)
责任划分(如SAE处理、数据所有权)
保密条款、知识产权等。
签署与备案
合同需经机构法务审核,各方签字后生效,并提交副本至伦理委员会备案。
人类遗传资源审批(如涉及)
在中国,若涉及样本出口或外方参与,需向科技部申请《人类遗传资源批件》。
临床试验注册
在公共平台(如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完成研究注册。
启动会(SIV)
组织研究者、CRC、CRA等参与,培训研究方案、GCP规范和数据收集流程。
获得所有批件(伦理、机构、合同)后,项目正式启动,可开始受试者招募。
时间周期:立项全程通常需1-3个月(视机构效率、伦理审查复杂度而定)。
动态调整:若方案修改需重新提交伦理审查或补充协议。
合规性:严格遵守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如中国GCP)及当地法规。
不同国家或机构的流程可能略有差异(如FDA的IND申请适用于美国),建议提前与目标机构沟通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