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试验占全球1/3,肿瘤药物开发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作者:精驰医疗 来源:北京精驰医疗 发布时间:2024/4/16 9:22:36


导读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承担着沉重的癌症负担,癌症类型广泛,包括一些独特类型,这为药物研发提供了独特的环境。

近年来,中国在肿瘤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月28日,知名期刊Cell发布了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等人一篇综述“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oncology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a”,详述了我国目前肿瘤药物开发和临床研究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癌症是人类健康的一大严重威胁。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所面临的癌症负担格外沉重。

据最新发布的数据,仅2022年中国的新发肿瘤病例约为482.47万,新增肿瘤死亡病例约为257.42万。肺癌仍是中国第一大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榜首,结直肠癌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此外,中国癌症患病率在持续攀升,使得对高效、安全的肿瘤治疗方案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

中国肿瘤药物开发与临床研究现状

中国的制药业如今正迈向一个崭新的药物创新纪元,不仅药物研发管线日益充盈,新产品数量亦呈井喷之势,已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制药市场。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的临床研发与监管审查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改革的浪潮旨在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特别是针对那些罕见、严重乃至危及生命的疾病,力求为病患带来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如今的中国制药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为全球医药事业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自2011年至2020年,中国大陆的I期临床试验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尤其自2018年起,试验数量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

在全球临床试验版图中,中国占据了近1/3的比例,且近年来这一占比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在肿瘤临床试验领域的份额显著提升,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在肿瘤药物研发和创新领域的蓬勃生机与巨大潜力。


面临的4大挑战


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指出,中国目前肿瘤药物研发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1.新靶标的同质性


研究人员深入评估了10家制药公司的10种抗癌新药,结果揭示出令人瞩目的数据:一种新药的研发,其背后凝聚了平均7.3年的辛勤努力(耗时最短为5.8年,最长则达15.2年),且中位成本高达6.48亿美元(投入资金跨度之大,从1.573亿至19.5亿美元不等)。

面对如此巨大的商业风险和投入,众多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明智地选择了“模仿”或“快速跟进”药物的策略,这一策略不仅风险较低,且开发速度更为迅捷。

然而,这一策略也在无形中催生了一个问题:众多药物靶标出现了重复和重叠,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如图所示,中国与美国制药企业正在竞相开发的前10大靶点与肿瘤靶点分布一目了然。在肿瘤药物研发的赛道上,数量遥遥领先的药物类型当属CD19和PD—1/PD—L1单克隆抗体,以及针对EGFR或HER2的精准靶向治疗。

从目标集中率前十榜单来看,我国的药物研发似乎更偏爱那些广为人知的热门靶点。在所有的治疗靶点中,相较于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获批的靶点占比堪称翘楚。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全球高达70%的药物研发新靶点在中国尚未有产品进入临床阶段。


这些表明中国肿瘤药物研发尽管在已有靶点的开发上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新靶点的探索之路仍显漫长。中国制药业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仍需加大力度挖掘和开拓那些尚未被充分发掘的新靶点,以推动药物研发的进一步突破。

2.临床、科研与制药行业之间的合作不足

截至2021年7月1日,中国共有2251个研发管线,涵盖了所有治疗领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仅有418种(18.6%)是首创类药物(FIC),而在这其中,超过一半(55%)的药物是抗癌药物。这一数据凸显了中国在抗癌药物原创性方面的不足。

而FIC药物的研发,则依赖于创新的分子靶点发现和新型药物设计。其中,临床到实验室的转化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致力于将临床观察的结果转化回基础科学,从而弥合临床实践与实验室研究之间的鸿沟。

然而,在中国有着诸多的挑战,其中,临床医生和基础科学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足,以及制药公司在生物标志物探索方面的局限性,都是阻碍研究进步的重要因素。

3.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

与美国和一些欧洲公司相比,中国的大多数制药企业仍处在新药研发的初级阶段,其研发能力亟待加强。

根据Pharm Exec发布的2023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50强名单,仅有四家中国制药企业上榜,其中排名最高的是中国生物制药,位列第39名。


从研发投入的角度来看,全球前十大制药公司的总投资额高达1016.76亿美元。而根据2023年中国药物研发实力排名,中国前十家本土企业的研发总投入高达453.78亿元(约合63.94亿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16倍之多。

4.医疗资源的不均衡

虽然我国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和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为临床试验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能够执行高质量临床试验的专业人员、设备完善的研究基地仍然稀缺,且地域分布严重不均。

比如,2017年我国共完成了180项一期临床试验,而这些试验中有高达132项,即73%的比例,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大城市。

这足以反映,中国在临床研究领域医疗资源区域差异显著。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对创新药物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在肿瘤药物研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的药物研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3个有利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制药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与发展,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活力与潜力。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临床资源,中国已成为制药企业竞相投资研发、生产和制造的理想之地。

如今,政府、机构与制药企业正携手并进,努力探索并开发新型首创药物(FIC),以期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同时不断改善市场环境,推动中国制药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 改善监管环境

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支持制药业发展和推动创新临床研究的政策与举措。

2015年发布的《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明确鼓励肿瘤临床研究。

自2017年起,中国成为国际协调会议(ICH)的第八个监管成员,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管当局、产业界和研究机构已与国际接轨,遵循国际公认的ICH指南。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临床试验机构认证体系方面进行了重大改进,简化了新试验注册流程,更加注重临床试验和上市后药物警戒的质量控制。

新药申请(IND)和新药上市申请(NDA)流程得到优化,特别是临床试验申请(CTA)的审批时间大幅缩短,从过去的10个月至2年,缩减至60个工作日,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此外,自2022年起,NMPA发布了超过100份药物研发指南和咨询草案,涉及肿瘤和罕见病等领域的临床试验规范,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溶瘤病毒治疗等前沿疗法。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宣布将资助临床项目和研究者发起的试验。

  • 临床研究能力提升

自2011年中国原创成果首次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以来,中国研究在肿瘤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临床进展。2022年,中国制药企业在ASCO年会上贡献了19场口头报告和超过70篇海报展示,而“中国”一词在2022年ASCO会议日程中出现了350次。

2019年,美国FDA批准了首个由中国发现的化学新药泽布替尼(BRUKINSA)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

2023年,更有四款中国原创抗肿瘤药物在海外获得批准,包括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的替雷利珠单抗(TEVIMBRA)以及美国FDA批准的阿伐替尼(AYVAKIT)、特瑞普利单抗(LOQTORZ)和呋喹替尼(FRUZAQLA)。

尽管目前中国在全球首创药物(FIC)领域的数量仍显不足,但药物研发模式正逐渐从“跟跑”的“me-too”模式向FIC模式转变,且基于先进技术的创新药物占比也在稳步提升。

科研机构或医学中心对于转化医学研究的资助与支持,无疑为临床医生和科学家解决了诸多难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 向更大的市场扩张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抗癌新药的上市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国内企业不仅在本土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还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

如中国研发的托瑞帕利单抗,就是基于在亚洲人群中主导的JUPITER-02临床试验的结果,得到了美国FDA的批准。同样,弗喹替尼的获批也是基于FRESCO-2和FRESCO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其中FRESCO试验是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安慰剂对照试验。

在过去,中国制药业主要依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来推动发展。然而,随着国内研发能力的提升和监管环境的改善,近年来中国向外授权的药品数量逐渐增加。将新药授权给海外企业,以拓展全球市场,已成为国内制药企业的优选策略。

简而言之,中国已成为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更被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生物制药市场之一。积极面对挑战、拥抱机遇,相信未来中国原研药物将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市场。


参考资料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oncology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a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242-3#bi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