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保临床试验科学性、伦理性和数据可靠性的多重目标中,研究者的严格依从是至关重要的基石。研究者不遵从已批准的试验方案(Protocol Deviation/Violation)或相关法规(如GCP原则),会直接危及受试者安全、损害数据完整性,并可能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或监管机构的否决。因此,建立一套全面、有效且及时的应对机制,是所有临床试验参与方的核心责任。
当发现研究者存在不依从行为时,申办方(Sponsor)、合同研究组织(CRO)、监查员(CRA)、研究协调员(CRC)乃至伦理委员会(EC)必须采取一套逐步升级的、有记录的应对措施。其核心原则是:立即保护受试者权益,评估并控制风险,纠正并预防再次发生。
首先,必须对疑似的不依从行为进行客观确认和评估。
发现与报告:问题通常由监查员(CRA)在监访(SDV)、原始数据核对时发现,也可能由CRC、机构工作人员甚至受试者本人提出。应鼓励所有人员通过既定渠道(如伦理委员会热线、申办方合规部门)匿名报告疑虑。
调查与确认:监查员或申办方指定的专员应立即进行调查,收集客观证据。这包括:回顾方案要求、检查病例报告表(CRF)与原始医疗记录(Source Document)的差异、访谈相关研究人员和受试者。关键是要区分“方案偏离”(Protocol Deviation)和“方案违背”(Protocol Violation):
方案偏离(Deviation):指无意中、轻微的或为避免受试者紧急风险而发生的偏离,通常不影响受试者的权益安全和数据质量。
方案违背(Violation):指重大的、持续的、或故意的不依从行为,可能显著影响受试者权益、安全性和/或研究数据的科学有效性。
影响评估:评估该行为对以下方面的潜在影响:
受试者权益与安全:是否对受试者造成了即刻或潜在的健康风险?
数据完整性:是否使收集的数据无效或不可靠?是否影响了主要/次要终点的评估?
法规依从性:是否违反了GCP核心原则或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不依从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和是否重复发生,应对措施应逐步升级。
1. 针对轻微、首次、无意的偏离(Deviation):
立即沟通与教育:CRA应与研究者进行正式沟通,明确指出偏离所在,重申方案和GCP的具体要求。提供必要的再培训(Re-training),确保研究者及其团队完全理解正确流程。
记录与报告:在监查访视报告(Monitoring Visit Report)中详细记录该偏离、根本原因分析以及采取的纠正措施。按照要求,向申办方和伦理委员会报告“方案偏离”情况。
制定纠正行动计划(CAPA):与研究者共同制定计划,防止同一问题再次发生。CRA应在后续访视中重点跟进该问题的纠正情况。
2. 针对重大、故意或重复的违背(Violation):
正式书面警告:由申办方项目经理或医学总监向研究者发出正式公函,详细列出违背条款、其潜在影响,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书面回应及整改计划。
加强监查(Increased Monitoring):申办方可决定对该研究中心进行“针对性监查”(Focused Monitoring)或“扩大范围监查”(Extended Monitoring),即增加访视频率、扩大数据核对范围(如100%SDV),以确保持续的合规性。
暂停研究中心入组:申办方有权立即通知该研究中心暂停筛选和入组新受试者,直至确认所有问题已得到满意解决,并且研究者证明有能力合规地继续试验。
数据处理:评估该违背是否影响已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可能需要对相关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审查,甚至将其排除在疗效分析集(如符合方案集PPS)之外,并在临床研究报告(CSR)中详细说明。
3. 针对极端严重或屡教不改的违背:
终止合作:申办方有权提前终止该研究者的资格,停止其继续参与本研究。必须妥善安排现有受试者的后续治疗和随访,确保其权益不受损害。
报告给监管机构和伦理委员会:申办方有法定义务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研究中心所在地的伦理委员会以及机构办公室报告重大的方案违背行为。
现场关闭:申办方/CRO团队执行提前关闭该研究中心的流程,确保所有文件均已归档,所有数据均已妥善处理和验证。
监管后果:研究者及其所在机构可能面临监管机构的现场核查、警告信、甚至被列入黑名单,禁止其在一段时间内参与临床试验。
监查员(CRA):是第一道防线。负责识别、记录、报告并初步沟通纠正不依从行为。
申办方(Sponsor):负有最终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CRA的报告进行评估,决定升级处理措施,并履行向监管机构报告的义务。
伦理委员会(EC):负责审查收到的方案违背报告,评估其对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的影响,并有权要求申办方或研究者提供更多信息或采取进一步措施,甚至暂停或终止该研究中心的研究批准。
研究机构(Institution):研究者所在医院或大学负有管理责任。机构办公室应配合调查,并对本院的研究者进行教育和监督。
应对研究者不依从行为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以预防为主、透明开放、勇于纠错的质量文化。
强化初始培训与筛选:在研究开始时,对研究团队进行深入、透彻的方案培训,并筛选那些有良好合规记录、有足够资源的研究者。
建立开放沟通渠道:鼓励所有研究人员主动报告偏离,而不必担心被过度指责,从而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持续的风险管理:申办方应采用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RBQM)方法,主动识别高风险中心和流程,提前部署资源进行防控。
最终,每一位临床试验的参与者都是受试者安全和数据质量的守护者。通过明确的流程、分级化的应对措施以及各方恪尽职守的协作,才能有效遏制不依从行为,维护临床试验的诚信与尊严,确保科学研究的成果真正惠及未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