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中,"破盲"(unblinding)是指在试验完成前揭晓受试者所接受的治疗分配(试验药物或对照药物)。破盲可能影响试验的科学性,但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医学伦理或患者安全的考虑,破盲是必要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允许破盲?
破盲通常分为计划内破盲(研究结束时统一揭盲)和紧急破盲(试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提前揭盲)。本文主要讨论紧急破盲,即在试验尚未完成时,因医疗或安全需要而提前揭晓治疗分组信息。
如果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器官衰竭、严重过敏等),医生必须立即知道患者接受的是试验药物还是安慰剂/对照药,以便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
示例:
某患者在试验期间突发肝衰竭,医生需确认是否由试验药物引起,以决定是否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当患者的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的并发症,医生需要根据其实际接受的干预措施(如手术、药物剂量等)调整治疗策略时,破盲是必要的。
示例:
在肿瘤药物试验中,若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医生需确认其是否属于对照组,以便及时更换有效治疗方案。
DSMB(Data Safety Monitoring Board)负责定期审查试验数据,如果发现某一组(如试验药物组)出现显著更高的风险(如严重副作用或死亡率增加),可能会建议提前破盲,甚至终止试验。
示例:
某新冠疫苗试验中,DSMB发现疫苗组出现罕见血栓风险,建议暂停试验并破盲分析数据。
如果受试者决定退出试验,并希望了解自己接受的治疗(如确认是否使用了试验药物),研究者可在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破盲。
在某些情况下,药品监管部门(如FDA、EMA、NMPA)可能基于安全性数据要求破盲,以评估试验药物的风险收益比。
尽管破盲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以下情况通常不允许破盲:
仅出于好奇(研究者或受试者想提前知道分组)
无医学依据的请求(如患者单纯想确认是否用了"真药")
未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破盲行为
随意破盲可能导致试验数据偏倚,甚至影响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为避免滥用破盲,临床试验通常采取以下措施:
研究方案预先规定破盲条件(如哪些情况允许破盲)。
设立24小时紧急破盲系统(如密封信封、电子破盲平台)。
破盲后需详细记录原因,并在最终分析中说明。
由独立委员会(如DSMB)监督破盲决策,确保其合理性。
破盲后的受试者数据通常不会直接被剔除,但可能采用以下方式分析:
纳入意向性治疗(ITT)分析(保留所有随机化患者的数据)。
进行敏感性分析(比较破盲病例是否影响整体结果)。
破盲是临床试验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在患者安全和研究科学性之间取得平衡。允许破盲的情况主要包括严重不良事件、临床治疗需要、DSMB建议、受试者撤回同意或监管要求,但必须严格遵循研究方案和伦理规范。合理的破盲管理既能保障受试者权益,又能维护试验数据的可靠性,是高质量临床研究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