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试验中,试验用药物的入库验收是确保药物质量、合规性和受试者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及相关法规要求,试验用药物的接收、验收和储存通常由以下部门负责:
职责范围:
接收申办者或第三方物流配送的试验用药物;
核对药物数量、批号、有效期、包装完整性及标签信息;
检查运输条件(如温控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验收后登记入库,并分配专属储存位置(如专用冰箱或阴凉柜)。
法规依据:
GCP规定,试验用药物应由指定部门或专人管理,确保可追溯性。
监督职责:
审核申办者提供的药物资质文件(如药检报告、运输记录);
确保验收流程符合机构SOP(标准操作规程);
协调解决药物验收中的问题(如包装破损、信息不符)。
特殊情况下:若机构无专用药房,可能由研究护士或指定研究成员临时接收,但需:
接受药物管理培训;
严格记录药物交接信息;
立即移交至合规储存场所。
抽检或复核:部分医院可能由质控部门对试验药物进行抽样复核,尤其是:
多中心试验中统一配送的药物;
对温控或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生物制剂。
接收核对:检查送货单、药物批号、数量与申办者提供清单是否一致。
质量检查:确认包装无破损、标签清晰(注明“临床试验专用”),温度监控数据正常。
文件审核:查验药检报告、运输记录、伦理批件等文件是否齐全。
登记入库:在药物管理系统中录入信息,分配储存位置,标记警示标识。
问题处理:如发现异常(如冷链断链),立即隔离药物并联系申办者。
盲法试验:需额外确保试验药物与对照药物的包装不可区分,避免验收环节破盲。
生物样本药物:如细胞治疗产品,可能由特定实验室接收,需更严格的冷链验证。
试验用药物的入库验收通常由医疗机构内临床试验药房主导,机构办公室监督,研究者配合。规范的验收流程能有效防止药物质量问题,保障试验合规性和受试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