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药物是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保障,其管理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抢救效率与患者安全。专业科室(如急诊科、ICU、心内科、手术室等)的急救药物需实行特殊化管理,确保药物随时可用、剂量准确、质量可靠。那么我们就结合《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规,系统阐述专业科室急救药物的管理规范。
心血管急救药:肾上腺素、阿托品、胺碘酮、硝酸甘油等
呼吸系统急救药:洛贝林、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镇静镇痛药:吗啡、咪达唑仑、丙泊酚等
解毒药:纳洛酮、氟马西尼、亚甲蓝等
其他专科急救药:如神经科的甘露醇、妇产科的缩宫素等
根据科室病种特点,制定个性化急救药清单(如ICU需配备肌松药,心内科需备足抗心律失常药)。
目录需经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核,定期更新(至少每年1次)。
固定位置:专柜/急救车存放,标识醒目(如红色“急救药品”标签)。
环境要求:
常温药物避光、防潮;
需冷藏药物(如垂体后叶素)单独存放于2~8℃冰箱,并每日测温记录。
安全措施:双人双锁管理(麻醉类急救药需保险柜存放)。
按药理作用分区(如心血管药、呼吸兴奋药分开放置)。
近效期药物放置于外侧,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数量检查:每日清点基数,确保无短缺(尤其是毒麻类药品)。
质量检查:
药品外观(无变色、沉淀、破损);
有效期(近效期3个月药物需标记并优先使用)。
使用《急救药品检查登记本》,记录检查时间、责任人、异常情况。
电子化管理科室可采用扫码系统自动预警近效期药物。
双人核对:用药时需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药名、剂量、给药途径。
用药记录:在抢救记录单和《急救药品使用登记本》中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信息、用药时间、剩余数量)。
使用后需立即补充至固定基数,避免空缺。
麻醉类药品需凭处方及空安瓿向药房申领,并登记批号。
如10%氯化钾、肾上腺素注射液等,需单独存放并标注“高危”标识。
使用前需双人复核浓度和剂量。
严格执行“五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空安瓿需保留24小时备查。
急救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剂量及不良反应处理。
科室急救药存放位置及使用流程。
每季度组织急救场景演练(如心肺复苏+药物使用),考核医护人员操作规范性。
护士长每周抽查,科主任每月督查,重点检查效期、储存条件及记录完整性。
医院药学部定期巡查,对不符合规范的科室下发整改通知。
专业科室急救药物的管理需以“即时可用、质量可靠、记录可溯”为核心原则。通过标准化储存、严格核查、规范化使用及多维度监管,可最大限度保障抢救效率与患者安全。科室应结合自身特点优化管理流程,并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为急危重症救治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