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涉及中国人基因样本的临床试验或科研项目中,有一个法规的名字会被反复提及,它既是必须遵守的“红线”,也是项目合规的“导航图”——那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今天,我们将深入解读这部对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影响深远的法规,说清它的来龙去脉与核心要义。
《条例》并非横空出世,它的颁布是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颁布与实施时间:《条例》于 2019年5月28日 正式颁布,并自 2019年7月1日 起施行。
法律渊源:它取代并升级了自1998年起实施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从一部“办法”上升为国务院颁布的正式行政法规,法律效力层级更高,体系也更完整。
最新修订:值得关注的是,根据 2024年3月10日 的国务院令,该条例进行了重要修订,主管部门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调整为 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了其在国家大健康战略中的定位。
《条例》的立法精神并非简单地“管死”,而是旨在通过严格的规范,实现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之间的平衡。其监管范围覆盖了人类遗传资源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全流程
对于医院、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而言,《条例》意味着具体而微的操作要求:
明晰的审批与备案范围
采集:涉及重要遗传家系、特定地区人类的遗传资源,需申报审批。
保藏:设立单位需符合条件并提交保藏方案,进行事前审批。
国际研究合作:若研究涉及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包括临床数据)向境外提供或开放使用,必须进行事前备案,这是国际合作中最常见的合规环节。
强化主体责任
明确临床试验机构(医院)和申办方(药企/CRO)是Human Genetic Resources合规的第一责任主体,对项目的合法合规性负有直接责任。
为科学进步保驾护航
通过清晰的规则,为合规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稳定预期,保障了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精准医疗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生物安全。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中国在生物安全治理领域进入了更加规范化、法治化的新阶段。它不仅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更是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产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的“基石”。
深入理解并严格遵守这部法规,是每一个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临床研究项目能够顺利启动、通过审查并产生价值的根本前提。
关于作者
本文由精驰医疗GCP撰写。我们专注于为医院和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临床试验资质备案、GCP合规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咨询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用专业知识,为您的科研创新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