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试者用药依从性低?这不只是患者的错,更是研究的警报!

作者:精驰医疗 来源:北京精驰医疗 发布时间:2025/10/23 10:14:09

在临床试验的交付培训中,我最常被问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老师,我们有个受试者总是漏服药,数据都快不能用了,怎么办?”

用药依从性低,是临床研究中最常见的“数据杀手”之一。 它直接威胁到试验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但简单地责怪受试者,无助于解决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不仅是患者的行为问题,更是整个研究团队需要应对的系统性挑战

处理依从性问题,不应在问题发生后才开始补救,而应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动管理过程

第一步:精准洞察——他们为何“不听话”?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依从性问题的根源通常在于以下几方面:

  • 方案复杂性:每日服药次数多、有复杂的空腹/餐后要求、需要合并使用其他药物等。

  • 药物副作用:受试者因感到不适(如恶心、头晕)而自行停药或减量。

  • 认知与沟通不足:受试者未完全理解严格服药的重要性,或忘记了服药流程。

  • 生活与心理因素:工作繁忙、出差、抑郁情绪或 simply “感觉好了就停药”。

  • 研究流程负担:访视频繁、交通不便,导致受试者对整个研究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步:系统化处理——构建“三道防线”

处理依从性问题,我们将其分为前置预防、早期干预与最终补救三个层面,其完整流程如下图所示:

第一道防线:研究启动前——预防与赋能

  • 优化方案设计:在与申办方沟通时,可建议尽可能选择一日一次剂型友好的药物,简化用药流程。

  • 升级知情同意过程:这不是简单的签字。研究者需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为什么必须像士兵一样准时服药?漏服会怎样扭曲您的结果,甚至影响对所有患者的结论?”

  • 配备“用药好帮手”

    • 服药日记卡:设计简单清晰的卡片,让受试者打勾确认。

    • 专属药盒:提供每周药盒,提前分装好每日药量。

    • 智能提醒:利用闹钟、智能药盒或手机App设置提醒。

第二道防线:研究进行中——监测与干预

  • 客观量化,而非仅凭口问

    • 药物计数:每次访视时,回收剩余药物并精确计数,计算依从性百分比(公式:(发放量 - 回收量) / 应服用量 × 100%)。这是黄金标准

    • 日记卡审查:仔细查看日记卡,寻找漏服模式。

  • 建立主动随访机制

    • 在两次访视之间,安排CRC或研究护士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而非被动等待。

    • 沟通话术是关键:“我们关心您最近服药是否顺利,有没有什么不舒服?” 而非质问:“你是不是又忘记吃药了?”

  • 创造信任与支持的环境:让受试者感受到他是研究团队的重要一员,他的任何不适和困难都可以被倾听和帮助,而不是被指责。

第三道防线:问题发生后——评估与补救

  • 根本原因分析:与受试者坦诚沟通,找出漏服的真实原因。是副作用太大?还是出差了?

  • 评估对试验数据的影响

    • 与申办方和统计学家讨论,该受试者的数据应如何处理?是否还能纳入分析集?

    • 记录,记录,再记录! 必须在原始病历和病例报告表中,如实、详细地记录任何依从性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试图隐瞒是最大的科学不端行为。

  • 考虑“再知情”:如果依从性问题严重,可能需要研究者再次进行知情同意,重申试验的重要性。

超越技术:建立研究团队的“依从性文化”

最终,提升依从性不仅仅是某个工具或技巧,而是一种文化:

  • 研究者的领导力:主要研究者(PI)必须亲自重视并推动依从性管理。

  • 团队协作:研究者、研究护士、CRC需要无缝协作,共同支持受试者。

  • 将心比心:始终从受试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难处,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结语
处理受试者用药依从性,是一场需要共情、策略和坚持的系统工程。它考验的不仅是我们的医学知识,更是我们与人沟通、管理复杂项目的能力。一个依从性高的项目,本身就是研究质量最有力的代言。


关于我
精驰医疗GCP,一个不仅关注流程合规,更专注于解决临床试验中“人”的问题的交付讲师。我相信,卓越的试验成果,源于对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位参与者的深度洞察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