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试验中,弱势受试者(如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认知障碍者等)因其生理、心理或社会条件的特殊性,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权益和安全:
监护人/法定代理人参与:
若受试者无民事行为能力(如婴幼儿、重度认知障碍者)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如未成年人、部分精神疾病患者),需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于儿童,即使监护人同意,若儿童本人有能力表达意愿(如青少年),还需征得其同意26。
公正见证人介入:
若受试者或监护人缺乏阅读能力,需由公正见证人全程见证知情同意过程,确保信息被准确传达和理解。见证人需独立于研究团队,并签署文件证明知情同意过程26。
动态知情同意:
若受试者能力变化(如儿童成年或认知状态改善),需重新签署知情同意书以继续参与试验2。
用药与随访规范:
需按时按量服用试验药物,避免自行使用其他药物或疗法(如中药、保健品),以免干扰试验结果或引发不良反应。所有用药需提前与研究者沟通57。
配合特殊要求:
如试验对饮食、运动、避孕措施等有规定(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饮食),需严格遵循,以确保数据准确性57。
报告身体变化:
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如头晕、过敏、症状加重)需立即告知研究者,以便评估是否为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并采取应对措施56。
记录与提交资料:
需如实填写“日记卡”记录用药情况、症状变化及不良事件,并在随访时提交给研究团队5。
隐私保护:
个人信息和医疗数据需匿名化处理,仅用于研究目的。但需注意生物样本或数据共享时可能存在的潜在泄露风险36。
随时退出权:
即使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仍可在任何阶段无理由退出试验,且退出后仍享有常规医疗服务的权利26。
儿童与未成年人:
需监护人全程陪同参与随访,确保治疗依从性。若儿童中途拒绝继续参与,即使监护人同意,也应以儿童意愿为准(除非涉及危及生命的治疗性试验)23。
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
需定期评估其认知状态,确保监护人持续履行代理决策职责。对于中度障碍者,需同时获得其本人及监护人的同意23。
老年人:
需关注其多重用药的潜在风险(如药物相互作用),并评估其独立签署知情同意的能力。若存在认知衰退,需监护人辅助决策36。
权益保障:
试验需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确保弱势受试者的风险最小化且获益合理。若发生试验相关伤害,申办方需承担医疗费用及合理补偿34。
避免不当影响:
研究者需确保弱势群体(如贫困患者、囚犯)的参与决策不受利益诱惑或胁迫,例如避免夸大试验获益或隐瞒风险24。
弱势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需特别注意知情同意的合规性、治疗方案依从性及权益保护。其监护人、研究者及伦理委员会需共同协作,确保试验过程符合伦理规范,同时兼顾科学性与安全性。参与前应充分沟通,权衡风险与潜在获益,必要时寻求法律或伦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