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试验的随机原则

作者:北京精驰 来源:精驰医疗 发布时间:2023/6/7 10:48:52

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条,即:随机化原则、设立对照原则和盲法原则。此外,还有试验前组间主要基线状况可比性的原则。上述基本原则的最主要目的,是防止在复杂的临床研究中,研究结果受若干已知的或未知的偏倚因素的干扰,使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真实可靠,能够经得起临床实践的检验。本文介绍随机化的形式、方法及随机化隐匿。

随机化(randomization)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之一。在科研设计中,随机化的方法有两种形式。

1.随机抽样:在临床科研工作中,由于各种限制,同时按照临床科研设计的要求不可能把全部、各种类型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目标人群的患者都纳入课题中进行研究,只能选择一定数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随机分组:即将抽取的样本(或连续的非随机抽样的样本)应用随机化方法进行分组,使样本中的所有研究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接受相应的处理。特别是研究对象被分层后的随机分组,能使组间已知的或未知的影响因素达到基本一致,从而增强组间的可比性。

随机方法

首先要确定随机抽样或分组的基本单位,在临床研究中,通常有两种:第一,单个个体(individual unit):即将单个患者作为随机化的单位。绝大多数临床试验属于这种情况。第二,群体单位(cluster unit):即将多个相似个体组成一个特殊群体,再以这些群体为抽样单位。被选取的各个群体中所有符合研究设计要求的个体成员,都将作为研究观察的对象,这在有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或群体性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中颇为常用。常用的随机方法分述如下。

1.简单随机法:有抛硬币法、掷骰子、查随机数字表、电子计算机或计算器随机法等。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如果样本量不大,仅在一个研究单位进行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是十分可行的。电子计算机或电子计算器随机分配也非常实用,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高速发展,现在国内或国际上开展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均由研究中心实行计算机控制的中心随机或系统随机分组,以确保随机分组质量。

2.分层随机分配法: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往往多为中小样本量的试验。为保证试验组间的样本既在数量上力求一致,又要能够消除有关影响结局的试验外因素之干扰,从而增强组间基线的可比性。为此,在随机分配样本时也可用分层随机法。

对于分层以及分层因素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影响试验结局的主要可能因素(如性别、年龄等);第二,影响被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预后的因素;第三,分层因素应尽可能选择最主要者,如果分层过多则最终使样本离散度过大,有可能造成分组困难的局面。

对大样本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例如数百例乃至千例以上的课题,就不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配样本,也不一定刻意地追求试验前组间基线的一致性。因为当样本足够大时,组间的基线状况就逐渐趋于平衡,而且可以从专业角度,找出可能的有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层分析处理,从中发现导致某种(些)结果差异的原因,对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证据)甚有意义。

3.区组随机法:是先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区组,然后再对每一区组内的个体进行随机分配。在临床研究中,每一区组的研究对象数一般按组别的固定倍数来确定。随着区组例数增大,研究对象在分配时的排列组合将越来越复杂,通常采用的区组例数为4。首先,研究对象按进入试验的先后顺序,每4位作为一个区组,然后再对每一区组内的4个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区组随机分组的特点之一就是分组后各组人数相等。但当样本量偏小时,也可能出现2组例数不等的情况,必须进行适当调整。

4.系统随机抽样:即先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某一特征的顺序编号,再根据抽样比例将其分为若干部分,先从第一部分随机抽取第一个观察单位,然后按一固定间隔在第二、第三等各部分抽取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5.多级随机抽样法,多用于大范围的疾病调查以反映该范围有关疾病的总体状态和问题,可为疾病防治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它是将调查的地区/单位,按所属建制体系的从上到下的单位分级,逐级地按设计要求进行随机抽样,直至最终的独立调查单位为止。

随机隐匿

隐匿是指在研究设计阶段采用某种方法隐藏分配序列,使其他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不能预测研究对象的具体入组情况。随机化隐匿的方法有多种,可视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应用。有关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如本身采用中心电话随机化分组系统;对于中,小型随机对照研究之随机化隐匿,一般可由药剂师控制随机分配方案,也可将随机分组编号放入避光信封密封。

临床科研设计之所以将随机化方法及其隐匿作为第一原则,其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使纳入的研究对象之若干重要临床特征保持组间相对均衡,增加可比性;同时达到组间平衡而消除干扰,因此,有利于获得真实的结果。第二,可防止研究者的主观任意性。